來源:本站原創
作者:管理員
時間:2020-6-24 17:27:10
點擊量:5511

端午節是夏至的源頭日,也是中醫時令病“暑病”的開端,早在《內經》中就有暑病相關描述,并認為暑病乃冬季寒邪伏藏體內,至夏而發的伏氣溫病。因此,端午節又被稱為“衛生節”,人們在這一天掛艾枝,飲雄黃酒,殺菌防病,避瘟驅毒,祈求健康、長壽。端午前后,天氣比較悶熱潮濕,人體也更容易出汗,這樣容易導致陽氣外泄。此時可以艾葉熏灸穴位,則溫經通絡,流暢氣血,調和臟腑,可提高肌體免疫力。
智能芯片控溫,確保熱能與藥性傳導全身。模擬傳統艾灸燃燒時產生的遠紅外線和近紅外線,讓艾絨在最有效的溫度內散發藥性,從而達到熱能與藥性傳導至灸療部位。
1、足三里
足三里穴是位于外膝的下3寸、脛骨外側一橫指左右的位置,艾灸10-15分鐘即可,需堅持一段時間,很快可以看到祛濕的效果。
2、豐隆穴
豐隆穴位于小腿外側的中點,肌肉較為鼓起的位置,針對這個穴位祛濕,效果較佳。每日艾灸15分鐘可以有效健脾祛濕。
3、解溪穴
解溪穴位于腳背、踝關節活動的凹點。這個穴位是全身祛痰祛濕的穴位,對于解除下肢的水腫有較好的效果。每日對解溪穴艾灸15分鐘,堅持一段時間,能夠很好祛濕。
4、關元穴
長期對關元穴施灸或者艾灸有助于調理氣血、補腎固精。每日艾灸20-30分鐘,能夠幫助祛濕。
5、中脘穴
中脘穴位于腹部正中線,臍上4寸的位置上。每天艾灸10-15分鐘,能有效緩解胃部不適的癥狀,同時有助于祛濕。
6、合谷穴
合谷穴是大腸經的總開關,有“顏面合谷收”的說法,當面部皮膚有紅血絲時,可艾灸合谷穴,有很好的緩解效果。
合谷穴具有升清降濁、宣通氣血的功能,但體質較差者不宜給予強刺激,孕婦更要禁忌。
取穴:一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,拇指屈曲按下,指尖所指處。
7、曲池穴
曲池穴為手陽明大腸經之合穴,意為脈氣自四肢末端至此,最為盛大,猶如水流合入大海。曲池穴具有祛除風濕,調理氣血的功效、可改善手麻、胸中煩滿,改善周邊血液循環。
取穴:屈肘時肘橫紋外側端。
8、隱白穴
脾經的重要穴位。和消化密切相關的兩條經脈,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陰脾經分別循行和相交于足大趾內側端隱白穴。
取穴:在足大趾末節內側,距趾甲角0.1寸。
關鍵詞:數字OT;艾灸儀;康復設備;手功能康復訓練設備;情景互動訓練系統